狗是如何分这么多种类?
- 首先,要谈的是,人类是凭哪些要素给狗狗分类的(注:文中图片出处见水印) 从图中可以看到,人类根据形态上是否有背毛、体型大小和是否具有攻击性将犬分为10个亚属;而通过杂交方式产生的不同表型的狗狗,会在第5代的时候消失,因此可以理解为这些性状是在某个物种范围内存在且重要的(当然,有些基因型虽然在此物种范围内存在,但并非很重要,因此在表现上的差异并不明显)。
而在1859年,法国动物学家Cuvier提出了犬科的概念并认为犬属于猫形目,随后在1928年被确认。目前一般认为犬是单独的一个科。 而对于许多养宠用户来说可能更关心如何区分不同品种,事实上,在科研领域为了划分品种也需要同时研究多个遗传位点。 而由于微卫星(Microsatellite)序列高度重复的特性,使得其对染色体的稳定性要求较低,又因为在不同种属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微卫星序列,因而微卫星可作为判断品种及品种起源的有效标记。
另外,线粒体DNA(mtDNA)也是作为衡量遗传变异的一个重要指标被广泛运用。因为线粒体DNA不含组蛋白,不易被碱性洗涤剂冲洗而丢失,也不会被RNA酶分解,在物种间保持较低的突变率,可用于比较不同物种(包括人)之间的基因变化。 目前常用的鉴定品种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是基于以上两种基因类型的分析。
然而,在应用中经常会发现不同实验室乃至同一实验室的不同研究人员所得到的结果不一致的现象,这就涉及到实验设计的因素了。 影响因素主要有样品规模和品种定义两个。一般来说,样本量越大,得到的性状值越能反应群体水平上的性状表达,从而减小个体间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不过,若样本量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个体差异引起的误差即可忽略不计。
如果事先对品种的定义明确,则可以减少基因型检索时的工作量和错误率。因为不同的研究者可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就会在实验中产生偏差。例如,对“博美”这个词可能有如下定义: 在进行基因型检索时,需要注意查看引用的文献,因为这会间接反映作者对品种定义的看法。